老人向记者回忆过往。
高铭老人向记者展示过去的资料。
■记者 文艳 文/图
八月末的西安,秋意初露,暑热未消。在明德西路一家老年养护院里,今年99岁高龄的高铭老人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交谈间,她胸前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格外醒目,在光线映衬下熠熠生辉。
高铭的人生轨迹,自出生起便与革命紧密相连。1926年,她出生于陕西省佳县店镇神堂沟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高光祖的女儿。提及父亲,老人的记忆清晰而深刻。她介绍,1923年,父亲高光祖考入刚成立的绥德师范,在校长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逐渐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并于192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佳县较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展开剩余65%革命的火种,在高铭心中早早埋下。1940年2月,绥德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成立,这所学校专门培养从事青年运动的干部。高铭被送到该校学习,开启了她的革命历程。从1940年8月至1945年2月,她先后在绥德干部子弟学校、绥德师范学校、绥德四十里铺王家桥学校度过了学习与教学时光,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外公1935年为革命牺牲时,母亲才9岁。当时敌人扬言要赶尽杀绝,母亲只能跟着外婆四处躲避,小时候的日子过得很苦。但也正因如此,她早早懂得了革命道理,十几岁就参加了革命。”高铭的小女儿王萱回忆,母亲曾说起刚参加革命时的经历:独自骑马送文件,半夜赶路时听到狼叫,吓得直哭,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硬是把文件安全送达。“那些苦日子,也造就了母亲刚强的性格。”
在绥德师范学校学习期间,高铭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7月7日入党,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当被问及入党时间时,99岁的高铭老人脱口而出,日期记得分毫不差。这份对党的忠诚与铭记,令人动容。
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也成为高铭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之一。
“当时我已经从绥德来到延安,在延大教育班学习。消息传来,整个延安都沸腾了!四面八方的群众纷纷赶来,人山人海。人们聚在一起,欢呼、呐喊、歌唱,不少人激动得抹眼泪。”时光悄然走过八十载,可对老人而言,那一刻的喜悦与泪水从未模糊,依旧是记忆中最清晰、最深刻的印记。
新中国成立后,高铭继续在不同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1982年12月,高铭正式离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即便在工作中担任领导职务,高铭始终坚守原则,从不搞特殊。“母亲当干部时,上下班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在王萱眼中,母亲的廉洁与自律,是全家人的榜样。
在教育子女方面,高铭有着自己的理念:既包容宽容,又严格要求,做到奖惩分明。“有这样一位母亲,我们都非常自豪。”王萱说,如今子女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尽最大努力照顾好老人,让她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
如今,高铭老人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的关注。她喜欢跳秧歌,常唱起《东方红》,熟悉的旋律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姥姥是革命老前辈,是我们全家的荣耀。”高铭的外孙陈鹏说,姥姥的经历与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家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一张张珍藏的老照片、一枚枚珍贵的纪念章,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记录着高铭与时代同行的足迹;一句句深情回忆、一个个鲜活故事,彰显着老一辈革命者的初心与担当。99载岁月流转,高铭用一生的坚守,书写了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布于:北京市诺加配资,配资平台哪家正规,可米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