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下旬以来,印度海军“德里号”导弹驱逐舰(INS Delhi)闯入我国南海,与菲律宾海军在南海海域联合搞军事学习。然而,一段由菲律宾记者拍摄的现场视频却让印军脸露窘境之色,记者发现印度军舰上的八联装“布拉莫斯”反舰导弹发射器,只装了一枚反舰导弹,其它发射口空空如也。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印度军舰是来搞演习,还是来南海打鱼?
更讽刺的是,菲律宾媒体原本想炒作“印度力挺菲律宾对抗中国”的新闻,结果视频一出,评论区炸声一片:一枚导弹也想来闯南海,是恒河水喝多了吧。
印度海军这支远航南海的舰队,包括“德里”号(6200吨)、“基尔坦”号护卫舰(2500吨)及“沙克蒂”号补给舰组成,总吨位超4万吨,被印度媒体吹嘘为“南亚力量的投射”。
印度舰队看似阵容庞大,实则问题重重。
比如旗舰“德里”号导弹驱逐舰浑身锈迹斑斑,当它的身影出现在我国南海海域时,就已经让不少军事观察家皱起了眉头。这艘满载排水量 6200 吨的驱逐舰,舰龄颇高,其整体状态就像是一位步入暮年的武士,疲态尽显。
印度堂堂一艘导弹驱逐舰,在执行可能存在高风险对抗任务的南海之行中,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近乎“裸奔”,这背后所反映出的问题可就严重了。
这并非偶然疏忽,而是印度海军系统导弹短缺的冰山一角。
印度布拉莫斯超音速导弹,作为其引以为傲的“明星武器”,年产量却仅有50-60枚。这一产量要平均分配给印度的海军、空军和陆军三大军种,无疑是杯水车薪。每个军种都眼巴巴地盼着能多分到几枚,可现实却无比残酷,导弹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印军的日常训练和作战需求。
在2025年的印巴军事冲突中,印度军队为了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几乎将家底都搬了出来,密集发射约100枚布拉莫斯导弹攻击巴基斯坦境内目标。这相当于打光两年产量,而实际突防率仅10%(巴方称拦截90%)。多枚导弹甚至偏离目标误入阿富汗境内,被巴方嘲讽为“布朗运动弹”。此次消耗直接导致印度海军导弹储备见底。
印军计划2025年实现年产100枚,但3月才启动的4亿美元新工厂项目,以印度现在的基建能力,新工厂从动工到投产,至少需要等到2030年,才会有新导弹出来。这意味着未来5年内,印度反舰导弹总数不会超过300枚,如果遇上打仗,连一场中等规模的海战都支撑不了。
布拉莫斯导弹由印度和俄罗斯联合研发,取名根据中印边境的布拉马普特拉河和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各取前两字命名,虽号称“印俄联合研发”,但关键部件仍需依赖俄罗斯进口。在现在俄乌冲突情况下,零部件俄方优先保障自用,才有可能考虑印度生产需要,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印度导弹的产能。
除了导弹问题,印度此次派往南海的舰队本身也问题多多。
印度这支由6200吨的“德里”号、2500吨的“基尔坦”号护卫舰、“沙克蒂”号补给舰,以及从印尼赶来的4600吨“萨特普拉”号护卫舰和2024年新服役的“协调员”号调查船拼凑而成的舰队,平均舰龄超过20年。整个舰队仿佛就是一个“海上古董店”。在复杂的南海海域执行任务,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技术故障和安全隐患,印度国防部却一点也不担心,还高调宣称此行是为了“维护航行自由”,如果印度舰队在南海遇上技术故障,启动不了发动机,不知还能不能回到印度本土。
印度在南海的这次“表演”,不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威慑效果,反而将自己的军事短板暴露无遗。无论是导弹产量的不足,还是舰队的老旧落后,都表明印度在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当今世界,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任何扩张野心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同时,印度带一枚导弹闯我国南海,遇上紧急事件,舰队有被全歼的风险,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感到后怕。
印度若想在国际舞台上真正拥有一席之地,还需脚踏实地,加强自身的军事技术研发和装备更新,而不是靠一些虚张声势的举动到我国南海来刷存在感。
在南海这片中国的家门口海域,任何企图搅局、挑衅的行为,最终都只能以失败告终,印度海军的这次南海之行,不过是一场注定会被打脸的闹剧。
(夏安/文)
诺加配资,配资平台哪家正规,可米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