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市场驱动始终是核心导向,而技术研发须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展开。”近期,无锡阿科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阿科力”)董事长、总经理朱学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的独到见解。
在朱学军看来,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创新之路从无捷径可言。以往企业或许能凭借高效执行与拼搏精神应对市场挑战,但在当下竞争环境中,市场问题的破局必须依托技术赋能——技术与市场已形成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从打破聚醚胺连续化生产技术垄断,到历经11年研发,实现COC(环烯烃共聚物)材料本土化突破,朱学军始终坚守“科技创新虽难获暴利,却能赋予企业永续生命力”的经营哲学,并带领团队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在高分子材料领域深耕细作。
“技术必须为市场服务,没有技术支撑的市场终将失去竞争力。”朱学军表示,这种对科技的极致专注,让阿科力在风电叶片材料、光学聚合物等领域成为行业标杆,也让他在化工新材料的创新之路上步履坚定。
“我们用11年走了日本企业20年的路”
2014年,朱学军在调研中发现,国内高端光学镜头、医药包装所需的COC材料100%依赖日本瑞翁、三井化学进口,“一颗手机镜头的COC成本占比达20%,但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利润被国外企业拿走”。他当即决定投入研发,尽管当时国内连COC单体合成技术都处于空白。
“最初3年,光催化剂筛选就做了200多次实验,连设备厂商都劝我们放弃。”朱学军感慨道。
据了解,从生产工艺来看,COC聚合物是环烯烃单体与其他烯烃共聚的一系列高分子产品。工程上成套工艺技术本土化试验需要经验积累,终端产品应用开发需要上下游配合,这些均构成工艺难点所在。
2025年6月30日晚间,阿科力发布公告,公司年产2万吨脂肪胺扩建项目与年产1万吨高透光材料新建项目(二期,年产5000吨高透光材料)顺利通过安全设施竣工验收评审,正式进入生产阶段,且已成功产出合格产品。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高透光材料正是公司苦心耕耘多年的环烯烃共聚物(COC),规划产能将达到2万吨/年。
阿科力在COC领域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直到今年5月,公司COC测试中还存在微黄现象和批次稳定性问题。”朱学军坦言,“这个材料的研发链条太长,从单体到下游认证需要全产业链配合,我们走了11年,相当于重走了日本企业20年的路。”
据测算,2025年国内COC需求将超2万吨,而阿科力规划2026年建设产能达1.2万吨。“目前一些大客户已完成认证,他们急需第二供应商来打破垄断。”朱学军分析,COC在HUD(抬头显示)、电容器薄膜等领域的增量需求,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比如医药包装认证需要3至5年,一旦通过就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这种排他性正是阿科力要抓住的红利。”
“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长流水’业务”
如果说COC材料是阿科力布局未来十年的战略支点,聚醚胺则是企业上一个十年发展的实力注脚。
聚醚胺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聚醚链段与胺基的功能性聚合物。在风电领域,聚醚胺作为环氧树脂固化剂,主要用于生产风电叶片复合材料,赋予材料高韧性与抗疲劳性,适应复杂工况。
2021年,风电行业带动聚醚胺需求激增,阿科力产能从2018年的5000吨扩至2023年的2万吨,成为国内排名前三的供应商。后因风电行业整体需求疲软,风机新增并网装机量低于预期,加之国内同行业预期聚醚胺新增产能较多,导致国内竞争加剧,产品售价和毛利率都出现大幅下滑。
“我们早就预判到周期性波动,所以提前布局了小品种差异化路线。”朱学军表示,公司将聚醚胺业务拆分为“风电大宗品”与“特种小品种”,前者转移至潜江基地利用低成本优势量产,后者在无锡总部开发页岩油气开采、弹性尼龙等高端应用,目前小品种产品毛利率较大宗品高15个百分点。
面对风电领域竞争加剧,朱学军将聚醚胺的未来押注于海外市场与新兴场景。“我们是国内唯一与跨国公司签订排他性供货协议的企业,正在从海外二供向一供冲刺。”他透露,阿科力已进入斯伦贝谢的页岩气开采材料供应链,同时在弹性尼龙等新领域展开研发。“聚醚胺不是暴利产品,但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长流水’业务”。
“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扎根,才能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结果”
“宏观政策指明赛道,微观机会需要技术去匹配。比如COC,我们2014年就看到了,但直到2020年光学级单体技术突破,才真正迎来市场窗口。”朱学军告诉记者。
朱学军将阿科力的成长总结为“政策导向+技术适配”的双轮驱动:2010年抓住风电补贴政策布局聚醚胺,2015年瞄准“进口替代”方向启动COC研发,2023年紧跟“双碳”目标拓展光学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
在产能端,阿科力规划2025年潜江基地2万吨聚醚胺投产,规划2026年无锡1万吨COC二期项目落地,形成“湖北成本中心+江苏研发中心”的格局。
“我们的研发总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己培养的,生产负责人有数十年国企石化、精细化工新材料背景,年轻人从基层做起,现在30岁的骨干已能独当一面。”在人才端,朱学军表示十分有信心。
面对上市公司普遍面临的接班难题,朱学军显得颇为豁达:“如果子女有能力、有兴趣,传承是最好的选择;如果没有,就找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他透露,阿科力已建立“核心骨干持股平台”,让技术人才分享企业成长红利,“产业传承的本质是能力传承,不是血缘传承”。
从聚醚胺到COC,阿科力的故事印证了朱学军的判断:“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扎根,才能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结果。”
当被问及企业愿景时,他指向无锡总部的研发大楼:“我们这代人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下一代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未来10年,阿科力努力在光学材料领域成为全球前三的供应商,让‘中国造’高端聚合物出现在每一部手机、每一辆汽车里。”这种对科技的执念与对产业的坚守,或许正是中国新材料企业破局的核心密码。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原标题:阿科力朱学军:以破局者的姿态领跑新材料赛道
]article_adlist-->诺加配资,配资平台哪家正规,可米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