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和国开国元帅中,朱德位居首位,彭德怀紧随其后。两人不仅在军队中有着深厚的合作关系,还是一生的挚友。彭德怀一直以来性格鲜明,极具主见,但在1954年的某一天,竟然特意去找朱德,因为他在某个问题上实在拿不定主意,渴望听听老友的意见。
这个事情本身并不复杂。过去,每当面临重大决策时,彭德怀往往表现得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但一提到故交,他的情感便会深深介入。那一年,黄公略烈士的女儿黄岁新通过了高考,被平原农学院录取。虽然这个学校没有北大、清华那样的声誉,但黄岁新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彭德怀得知此事后,心里非常高兴,并特意对黄岁新表示了肯定和赞扬。
当时,彭德怀是国防部长,承担着军委的重任,还兼任国务院副总理,可以说是事务繁忙,日理万机。然而,他之所以如此关注黄岁新,并非因为她的成绩,而是因为她的父亲,黄公略,与自己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早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的核心指挥员便是“朱毛彭黄”:朱德、毛泽东和彭德怀三位领袖赫赫有名,而“黄”则指的正是黄公略。黄公略在红军中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是彭德怀的得力助手,也深得毛主席的赏识。1928年,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黄公略便是其中的重要骨干。黄公略不仅是彭德怀的战友,更是他的结拜兄弟,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不幸的是,黄公略在1931年牺牲,彭德怀和毛泽东都为此深感痛惜。
展开剩余70%黄公略不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烈士,若他没有早逝,凭借其出色的才能,他本可能成为与朱德和彭德怀并肩的元帅级人物。黄公略的唯一亲生女儿,便是黄岁新,她在父亲牺牲的同一年出生。彭德怀一直未曾忘记这位故友,于是把对黄公略的思念转移到了黄岁新身上。在红军和抗战时期,环境恶劣,黄岁新母女不得不忍受艰苦的生活,而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彭德怀安排自己的侄子彭启超,随四野部队南下,终于找到了黄岁新母女,将她们接到北京。自此,黄岁新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
因此,黄岁新的成长一直深深牵动着彭德怀的心。1954年,黄岁新顺利通过高考,并且来到彭德怀家中报告成绩。然而,黄岁新提出的一个请求让彭德怀感到为难:她希望能够留在北京,而不是前往平原农学院,而是希望能被调至北京的农机院校继续深造。对黄岁新来说,这个请求并不算过分。她年轻,心地单纯,认为凭借彭德怀的影响力,应该能够轻松决定这种小事,毕竟她的成绩不错,去一个同档次的学校似乎也算不上走后门。然而,彭德怀对于这一请求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他一向原则性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很少轻易做出决定。尤其是当军队干部提出类似要求时,彭德怀很可能会毫不客气地拒绝并批评。可是,黄岁新是黄公略的女儿,这让彭德怀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黄公略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黄岁新从小没有父亲的关爱,彭德怀是否能在这件事上为故友的女儿通融一下呢?
彭德怀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决定先让黄岁新回去,再考虑一下。第二天,彭德怀依然无法做出决定,便去找朱德寻求建议。谁知朱德听后,脸色立刻变了,他严肃地说道:“你是担心不帮忙会对不起老战友吧?我看你要真这样做,反而才是对不起他。”朱德批评彭德怀:“黄公略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革命,最终英勇牺牲,他只留下了一个女儿。你若真心关爱这个孩子,就应该让她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不是仅仅为她提供便利。”
朱德的话让彭德怀感到一阵震动。朱德自己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他的儿子朱琦从1949年起便在天津机务局担任火车司机,任职多年并没有任何特权。朱德家风严谨,品德高尚,作为十大元帅之一,他从不因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儿子谋取特殊待遇。这一做法,不仅令人感佩,也再次让彭德怀深刻意识到,自己应当更加严格要求黄岁新,不能因亲情而轻易妥协。
受到朱德的启发后,彭德怀决定改变主意。他回去后找到了黄岁新,耐心地给她做思想工作,告诉她无论在哪里学习,最终都要回报社会,建设国家,并且不能挑剔自己的学习环境。他讲到动情之处,不禁哽咽:“你父亲在世时,无论多苦都能吃得下。”在彭德怀的悉心劝导下,黄岁新渐渐改变了想法,最终决定前往平原农学院报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由于机构和专业的调整,黄岁新所在的院系被合并到了北京的一所高校,她“意外”地回到了首都。再次见到彭德怀时,黄岁新的思想觉悟已有了显著提高。她认真地对彭德怀说道:“伯伯,我没有走后门,是因为学校的专业调整了,我才回来的。”听到这番话,彭德怀忍不住大笑:“对!这才叫‘服从组织安排’。”
彭德怀与朱德的这段交情,不仅仅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更展示了两位革命老将坚守原则和高尚品德的风范。
发布于:天津市诺加配资,配资平台哪家正规,可米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